张辉瓒(张辉瓒的生平)
张辉瓒的生平
战斗全部结束,全歼敌十八师师部和两个旅共9000多人,旅长、团长多人被俘或被击毙,可师长张辉瓒不知去向。红军搜捕残敌来到了万功山,在一棵大枫树旁,发现了一件皮毛大衣,捡起来反复察看,在胸口边发现一块写着“张辉瓒”三字的小牌子。战士们兴奋地说:“大衣在这里,人就跑不远。张辉瓒有个女儿张远仪在2005年底的时候,张远仪曾经写信给省政协的相关领导,希望能够重修父亲的墓。后来在2006年的4月底,岳麓山风景名胜区麓山景区开始对张辉瓒的墓进行整修。在2月下旬,南昌成立了名为“张公治丧事宜事务所”的机构,并在3月初举行了公祭活动。灵柩随后被转运至九江,通过水路至汉口,再转火车抵达长沙,最终安葬在岳麓山半山腰。蒋介石亲自出资修建了墓地,包括牌坊、寺庙和圆形水泥墓,墓碑上刻有他的题字“魂兮归来”,背面记录了张辉瓒的生平和家属信息。张辉瓒在民国时期曾担任国民革命军第18师中将师长,但在1930年与红军的作战中兵败被俘,后在1931年被处决,年仅46岁。尽管他的生平并不光彩,但政府仍本着对历史的尊重,以及他是长沙本地人的身份,重修了这座墓葬。
张辉瓒张辉瓒墓
蒋介石亲自出资修建了墓地,包括牌坊、寺庙和圆形水泥墓,墓碑上刻有他的题字“魂兮归来”,背面记录了张辉瓒的生平和家属信息。然而,文化大革命期间,墓地遭到了严重破坏,只剩下一些残迹。在2005年,张辉瓒的女儿张远仪女士致信省政协表达了修复墓地的愿望。张辉瓒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登高路58号,即岳麓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内。这座墓地是张辉瓒的安息之地,他是一位在民国时期的历史人物。张辉瓒墓占地约1000多平方米,规模宏大,不亚于黄蔡锷等名人的墓葬。整个墓地由花岗石建筑,墓前方建有高大的石坊,显得庄严而肃穆。在上世纪初,两棵树先后古枯。但是在革命战争中,由于革命军队在永丰县抓获了沾满人民鲜血的国民党将领张辉瓒,在东固将其公决。他的头被悬挂于右边这棵樟树的枝头,之后这棵树就活过来了。有人传说在张辉瓒的湖南老家埋葬张的墓穴里只有张的身子,而没有人头。关于“连理树”有另外一个传说。上岳麓山,人们观赏枫叶的路线,一般为最常规的两条:在青枫峡这个“小背斜侵蚀开切谷地”里徘徊,以爱晚放鹤舍利塔、兰涧及石濑作背景观赏及拍摄,偶尔几个会跑到青枫泉边、第九战区司令部的防空洞前等处,一般沿石梯而上,到达麓山寺前,再沿张辉瓒墓道绕麓山寺东面红墙而行。
张辉瓒第几次反围剿
1930年任陆军第18师中将师长,参加蒋介石发动的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“大围剿”,任中路右纵前线总指挥,率第50师进攻红军。12月27日,在江西吉安龙冈被红军活捉。随着张辉瓒的被捉,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大“围剿”宣告失败。《渔家傲》的背景是反第一次大围剿。《渔家傲·反第一次大“围剿”》是一首红色革命诗歌,诗中内容主要讲述了一九三零年十二月三十日,红军在龙冈伏击张辉瓒并全歼其十八师。第一次大“围剿”就此结束,闻听前方捷报,革命先人喜形于色,再发雄音以表第二次迎战之决心。《渔家傲》的背景是反第一次大围剿。《渔家傲·反第一次大“围剿”》描绘了一九三零年十二月三十日,红军在龙冈的胜利场景。全歼张辉瓒十八师,第一次大“围剿”告终。革命先人听到捷报,喜极而泣,决心再次迎战。这首诗原文及翻译如下:万千枫林经霜后红艳夺目,红军怒气冲天,雾满龙冈群峰黯然。国民党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,作为江西剿匪的指挥官,不幸在战斗中被红军俘虏,最终遭斩首,其头颅被装入木笼,抛入赣江,这段残酷的历史成为了这场反第一次大“围剿”的惨烈注脚。
感谢您的阅读!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建议,请随时告诉我们。